别让教育伤害到孩子
一、与教学混淆了的教育
在我们的观念中,所有的教师都被称为“教育者”,其实“教育”和“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些通过催逼让一个孩子背熟了几首唐诗的人,以及通过机械的练习让学生熟悉了勾股定理的人,并不一定是教育者。
只传递知识,而不能建立孩子对知识的热爱态度、不能让孩子在思维和人格上受益,这样的教学并不是教育。我们身边的教学工作者众多,而教育工作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进而言之,糟糕的教学工作者不仅不是教育工作者,而且是反教育者。我曾经给一个教育同行介绍蒙台索利的书,他看完后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挺受启发的,就是不太系统。我很惊讶他居然用“系统与否”来评论一本书。“就是不太系统”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十几年课堂教学灌输的观念———要完整,要有序,要纲举目张。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论语》也不够系统,可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本书能比《论语》影响更深远呢?
这位同行身后的“糟糕的教学者”已经破坏了他的思维结构,而且我相信,“形式大于实质”这样的遗毒还会被我这个同行一直传递下去。
再比如说作文教育,写作的本质是内心的表达,倾听自己的心声,唤醒自己的感受应该是最首要的,然后才是去尝试表达,并通过练习、摸索、借鉴来提高自己的技能。而现在的作文教育恰恰相反———不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不引导孩子体会各种感情,却直接把写作六要素、名言词汇等灌输给孩子。感觉是理智的先导,在孩子没有感受过文学的魅力、没有尝试过体会和表达以前,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对孩子而言只是一种负担,而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帮助和启发。所以,在高考作文中才会有四成的学生“父母发生了车祸”;所以学生才会写到妈妈就是自己生病如何被照顾,谈到老师就是“夜深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于是,“写作”这样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变成了让大多数学生都头疼的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那些糟糕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没有受到过文学的启蒙,连他们自己也不会写东西。这些糟糕的“教学者”破坏或者降低了孩子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一个人终生讨厌数学,仅仅是因为他连续遇到了几个糟糕的数学老师;一个人一辈子抵触写作文,仅仅是因为某个老师把语文变得味若嚼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来已久。所以我要说,教育已经不是教育太久了。
-
宝宝对玩具喜新厌旧,父母应该怎么办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对过这样的困扰:玩具买回来时宝宝很喜欢,但没玩两天就不爱玩了,扔在一边,闹着要买新玩具,这是怎么回事呢?
-
宝宝边吃边玩的危害 对宝宝边吃边玩说NO!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父母在旁边喂饭,而宝宝就一边吃饭一边玩,这样的情况其实会给宝宝带来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这六件事适得期反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爱几乎都给了孩子,对于孩子的饮食、学习、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实际生活中,
-
开发宝宝智力的运动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让宝宝更聪明宝宝更智力发育一直是父母很关注的问题,而在智力发育当中,动作发育是早期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运动可以加快神经纤维髓鞘化、使
-
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 让宝宝聪明过人的几件事从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为了父母最大与最幸福的“负担”,不仅要尽办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且也想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