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婴儿 > 保健

如何让“夜哭郎”睡个好觉

如何让“夜哭郎”睡个好觉

小宝宝们天天晚上哭既折腾得爸爸妈妈们疲惫不堪,孩子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踏踏实实睡觉呢?

认识夜哭郎

像由由这样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夜啼,即小孩子白天一切正常,在夜间却常常高声啼哭。其形式可为时哭时止,具有间歇性,或啼哭持续不止,甚至通霄达旦,或定时啼哭,俗称“夜哭郎”。

“夜哭郎”一般全身情况良好,啼哭与季节变换没有明显关系,多见于半岁以下的婴儿,4岁以下的幼儿也会发生。但是夜啼时间久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有些情况下,夜啼是由于饥饿、口渴、太热、太闷、尿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经哺乳、饮水、调节寒温、更换尿片等相应处理后,就不再啼哭了,这样的夜啼属于生理范围,不属疾病范畴。还有些是由于发热、佝偻病、蛲虫病、骨和关节结核,或经常鼻塞、扁桃体过大妨碍呼吸等疾病导致的夜间啼哭,这类夜啼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好了,自然也就不再夜啼了,这种夜啼也不属于夜啼病的范畴。

4种类型的夜哭郎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积滞而发病。婴幼儿环境改变,或不见平素亲昵的人,或缺少喜欢的玩具,其心不悦,也会发生夜啼。

1.心热受惊

小儿表现为入夜啼哭,尤其上半夜哭得厉害,面色红、嘴唇发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一惊一乍,喜欢仰卧,见灯火啼哭更厉害,大便干,小便颜色深。

2.脾胃虚寒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小儿表现为夜间啼哭,尤其下半夜哭得厉害,面色发青发白,手脚较凉,喜欢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吃奶,常常伴有大便稀软不成形。

3.惊骇恐惧

小儿表现为夜间啼哭,面色发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恐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呈恐惧状,紧紧的依偎在母亲怀里才能安静。

4.乳食积滞

小儿表现为夜间啼哭,厌食吐乳,打嗝酸臭,腹部胀满疼痛,手、腹部较热,睡卧不安稳,大便酸臭,舌苔很厚。

5种小儿推拿手法

了解了夜啼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给予治疗了。

1.清肝经100次

位置 在食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 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 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推100~300次。

功用 平肝泻火、熄风镇惊。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每分钟为200~300次。

2.补脾经100次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 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 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尖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功用 健脾、壮气血、活血顺气。

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每分钟为200~300次。

3.清心经100次

位置 在中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 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推100~300次。

功用 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

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4.揉小天心100次

位置 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又叫鱼际交。

手法 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 用中指揉,称揉小天心。揉100~300次。

功用 清热镇惊。

要领 揉法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为200~300次。

5.摩腹5分钟

位置 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手法 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环指指肚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以掌抚摩者称掌摩法,以指抚摩者称指摩法。

操作 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的摩动,顺时针摩5分钟。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要领 用力要轻柔适当,速度宜均匀协调,操作频率为120~160次/分。指摩可稍轻快,掌摩可稍重缓。这里要顺时针方向操作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