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症
婴儿从出生那时起就开始了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交往。在这种不断的交往过程中,婴儿与父母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持久而又密切的感情联系。
婴儿在与爸爸妈妈长期密切的共同生活中,会对照顾他最多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妈妈)形成强烈的依恋。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有妈妈在身旁,他感到特别地安全和幸福。而一旦妈妈离开,他就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因此,在孩子8个月左右时,一旦妈妈从他视线里消失,他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并且哭闹。这就是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将一直持续到孩子2岁到2岁半左右。这个时期之前,任何时候妈妈离开,孩子都会产生分离焦虑。只有当孩子经历了多次妈妈离开又回来,孩子逐渐建立起“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但一定会再回到我身边来“的信任感时,孩子才能够在妈妈离开时有安全感,从而战胜分离焦虑。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爸爸妈妈(尤其是照顾孩子最多的人)要尽可能减少必须离开孩子的次数,特别是要尽量减少让孩子一个人独处的次数。如果必须离开,便要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话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小会儿,但很快就会回来。你要相信,孩子是能够明白你的意思的;孩子也是能够经受得住妈妈暂时离开的“痛苦”的。只要让孩子逐渐相信,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孩子的焦虑就会逐渐减轻。但是千万不要采取如下做法:
不理睬孩子的哭声,狠狠心走开;
硬掰开孩子紧攥着爸爸妈妈的手,甚至埋怨着,然后离开;
把孩子单独隔离到另一个地方,不让他跟着,然后趁机走开;
趁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偷偷地走开。
依恋是与孩子之间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那么,这种依恋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呢?
一般认为,父母作为照料者,为婴儿提供生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但是,在猴子身上的实验却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有心理学家设计了两只人工制作的“母猴”,一只用金属制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只用绒毛制成,但不装奶瓶。当把一只刚出生的幼猴放入有这两只“母猴”的笼子里时,观察发现,当幼猴饿的时候,会小心翼翼地到金属“母猴”那里吃奶,吃了奶,就马上跑回绒毛“母猴”那里,紧紧地依偎着它。要是笼子里出现了不速之客,幼猴更是会寸步不离绒毛“母猴”。看来,并不是“有奶便是娘”,猴子还需要皮肤的接触和感情的抚慰。
猴子尚且如此,人类就更不用说了。心理学家认为,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孩子通过与母亲的皮肤接触,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获得了安全感。这种早期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今后孩子的情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
孕妇心理压力形成原因有哪几点我们都知道,孕妈妈们在孕期和生产后是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而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弄清楚了形成原因,
-
孕妇早期的心理变化当孕妇认识到自己怀孕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是事实时,孕妇会产生明显的心理变化。首先,孕妇的注意逐渐从外部转向为内部。在妊娠
-
30多岁是怀孕的最佳年龄吗?许多人认为30多岁正是做母亲的适中年龄段。你的职业和夫妻关系多半更稳定,这会为你成长中的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成为父母之前
-
9种食材宝宝成长发育离不开通过父母悉心的照顾和呵护我们可以帮助宝宝健康地成长发育,除了保证宝宝的身体健康以外,相信不少的父母都希望了解一些关于促进
-
找到深层原因 更好的处理孩子的哭泣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安慰孩子。孩子哭泣很可能是自己情绪的一种表达,对待孩子的哭泣,最忌讳的是让孩子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