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裹腿 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老一辈的人认为,新生儿出生后,应该进行裹腿,但是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我国民间说法,也是老一辈传下来育儿经验,新生儿要为其进行裹腿,这样能防止将来长大后出现O型腿或X型腿。特别是女孩子,拥有一双修长笔直的大腿,穿裤子好看,走起路来也格外自信。那么老人所说的婴儿裹腿到底靠不靠谱呢?
婴儿裹腿的利与弊?
其实,谁不想长得该直的直,该翘的翘,该曼妙的曼妙。但有很多时候,这些都是遗传基因或是后天营养所决定的。老一辈认为新生儿应该裹腿,出发点是好的,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特注意外表形象的父母想让孩子长大腿直一些的话,可以给孩子裹腿,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注意裹到满月就好了,而且不要裹得太紧,容易导致小儿腿部血液不流通,现在包括明星蔡依林在内,不都在用静脉曲张袜塑腿形吗?
现代育儿理念讲究,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包括身体,应让其自由生长。如果裹腿,会婴儿骨骼发育,还会导致婴儿腿部血液不流通,有些妈妈最主要的是心疼宝宝,想想大人裹着一块布动不了都非常不舒服,何况小孩子呢。而医院的广大医生也提倡不要给宝宝裹腿,让宝宝自由生长最健康。
罗圈腿是怎么回事?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时患佝偻病;二是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佝偻病一般是由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在肠内吸收减少,钙、磷减少,一方面机体在甲状旁腺调节下使已长成的旧骨脱钙(旧骨硬度降低),以弥补血中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新骨由于缺钙而使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直立行走时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变形。
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