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期 > 心理

学龄期的孩子也会得心病

学龄期的孩子也会得心病

心理健康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的,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学龄期的孩子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尤其就是在心理教育方面,他们往往不能合适的把握心理教育的尺度,常常认为孩子们能有什么心理问题,他们又没有压力,实际上学龄期的孩子也会得心病哦。

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的压力、父母的紧张心理和教养方式的不尽科学,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不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他们不清楚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甄中科,他建议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最好求助于心理医生。

睡眠障碍

孩子每天晚上上床后很难入睡,不停地辗转反侧、翻动折腾,缠着父母反复讲故事。入睡后长时间处于浅睡状态,经常不明原因地突然惊醒,表现出非常恐惧的样子,表情痛苦,常伴有大呼小叫或哭闹、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甄医生介绍,也有的孩子常做噩梦,惊醒后能讲述梦中的内容,并被紧张焦虑的情绪困扰影响继续入睡;或睡觉时不让关灯,即便是睡着了再熄灯也能引起他的反应,并执意灯火通明到天亮。

选择性缄默症及失语症

少数已经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突然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家里讲话,而在幼儿园里或遇到比较熟悉的人不说话。这有可能是孩子生活在复杂的语言氛围中造成的,如父母有意让四五岁的孩子学习多种语言―――爸爸教英语、妈妈教日语、爷爷奶奶教普通话,孩子一时很难适应,精神紧张,以致失语。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孩子越着急、紧张,口吃的现象越严重,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病,有些孩子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减轻症状,有的则会延续到成年。甄医生说,口吃与性子急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让孩子慢慢讲话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期是纠正孩子口吃的最佳时期。

吃手

吃手,包括吸吮手指和咬指甲。前者是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现象,通常2~3岁以后孩子的注意力就逐渐从自己的手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了。甄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四五岁的孩子还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头放进嘴里,则是一种行为偏差。咬指甲也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