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前 > 保健

教你如何远离塑化剂

教你如何远离塑化剂

台湾食品业的塑化剂地震波还在岛内持续扩大,遭难的食品行业已从最初的饮料业流向面包、饼干、蛋糕等烘焙业。另有台湾媒体称,糖果、冰淇淋等也可能难逃“塑化”,因为台中市卫生局日前抽检16项水果香酱(香精)发现,其中6项样品确定掺有塑化剂,而上述产品在定色、定香时都离不开香精。除食品行业外,塑料制品、化妆品、清洁剂、衣服、玩具、地板等,风波主角——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用台湾媒体的话说,“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目前全台湾问题企业增加到282家,受污染产品增至945种。

这场被台湾专家称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剂污染事件”,正在逐渐升温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除将涉案的台湾食品全部下架外,还要求今后所有台湾产品必须出具安全检验证明后才能放行进口。中国卫生部6月1日晚则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列入黑名单,并规定从6月20日起,大陆市场上所售食品,不仅要在包装或外盒上标明所有添加剂名称,还需注明含量。对此,有专家评价说,台湾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其影响犹如“翻版三聚氰胺”,但这件事也许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没被发现,我们该如何消除它给*带来的危害?本期《生命时报》记者为您深度报道塑化剂事件的来龙去脉。

5月23日,整个台湾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地震”,强度为30年来所罕见。引起这场“地震”的震源,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普通的女质检员。

这名52岁的杨姓妈妈,是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检验员,有26年的检验工作经验。她的领导、研检组组长罗吉方评价她是一个“平时粗枝大叶,做起实验却细心得不得了”的人。而正是她的细心,将在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

3月初的一天,在台湾打击伪药期间,杨女士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检验工作。当天她负责检验一种由台南市卫生局送检的,号称可减肥的益生菌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这样的例行检验杨女士早就习以为常,她先用薄层分析仪检测益生菌粉末,再用气相层析仪检验。可就在检测马上结束时,仪器上突然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峰讯号。按说这本不是她的职责范围,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儿童食品的母亲,益生菌里出现的这个异常讯号让她的神经异常紧张起来。她赶紧将讯号与图库进行比对,赫然发现竟是塑化剂DEHP的图标。这是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职业的敏感性让杨女士感到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有没有可能是益生菌外包装释出了塑化剂?”为慎重起见,这位细心的母亲又花了两个星期,用红外线检验益生菌的薄膜包装材料,结果显示薄膜的PE材质不会溶出大量的塑化剂DEHP,反倒是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DEHP的浓度高达600ppm,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这个结果让杨女士大吃一惊,因为DEHP是种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