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前 > 保健

孩子让人哭笑不得的“恶搞”

孩子让人哭笑不得的“恶搞”

  一位妈妈拨通《健报》的心理热线,焦急地想知道,为什么12岁的儿子小东如此喜欢那些古怪得让人哭笑不得的所谓“恶搞”。

  儿子古怪,妈妈奇怪

  他看的书籍里,包青天变成了风流的公子哥,《西游记》变成日本的情色漫画,观音和唐僧谈恋爱,最难忍受的是那些被搞怪的 “红色经典”,他居然朗朗上口地念着: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等等。难怪他的成绩越来越差,都说他聪明,记这些古怪的东西,他反应这么快,怎么在学习上就下不了一点功夫呢?有时候说他多了,他就直接说我们老土。在学校,老师也反反映,儿子让班里的同学又爱又恨,平时嬉笑鬼怪话题多,大家越喜欢听,他讲得越来劲。自习课的时候,他也不安分,吵得大家很厌烦。是不是他的心理有问题?” 小东的妈妈很困惑。

  古怪,猎取缺匮的表扬

  心理医生认为:小东喜欢“恶搞”,从其个体来分析,需要了解其成长的背景,以及当前生活的许多细节,才能追根溯源寻找到问题症结。就母亲当前提供的信息,有一些分析可以供其思考。

  母亲应该思考一下,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是不是没有及时给予表扬?一些孩子,成绩一般,即使有一点进步,家长认为是应该的,没有表扬,没有抓住时机给孩子良性的心理刺激。反而是有一点退步就严厉批评,负性刺激过多,孩子的内心需要的表扬和肯定在父母身上得不到,于是转向其他途径,比如做一些古怪动作,说一些笑话,闹出古怪的事情,引起关注。如小东,喜欢在班上说学着恶搞片里的动作语言,引来班上的同学的簇拥和笑声,满足他的被关注感和肯定感。

  而恶搞的内容,往往能带来诙谐的娱乐心情,小东沉迷于其中,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他内心的潜在压力。孩子不会言说自己的心理感受,于是,当这种方式带给他快乐的时候,而他又不具备能力分辨是非时,便开始慢慢对此产生依赖。所以,要想帮助孩子,最好借助专业机构,具体分析,施以有效心理教育帮助。

  Q友心言

  “太寂寞了,来关注我吧!”

  就小东妈妈的烦恼,《健报》心理QQ群的网友们,分别发表了自己对“恶搞”自我心理剖析。

  CP秋秋:恶搞,可一笑置之,不用背负那么多高尚深沉的思考,工作忙时看看,超级发泄啊!有种巨喜的感觉,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的东西,用此缓解紧张郁闷情绪,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