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前 > 心理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及时补充心理营养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及时补充心理营养

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的健康,而且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的健康。专家介绍,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那么我们的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心灵鸡汤”?家长们可以来了解一下!

0~1岁,需要被无条件接纳

孩子刚出生时只会哇哇大哭,非常柔弱。他们不能自己寻找食物,要等待妈妈的喂养;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弱,需要父母的抚触和保护;他们不会用语言明确表达需要,只能通过哭来表达。此阶段宝宝的心中,自己的一切需求最重要,能满足他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人。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怀疑,长大后会从同伴、老师等“外人”中寻找“另外一个重要的人”。这样的缺失可能会为他的将来带来各种人际关系和婚姻问题。

因此,父母要随时关注宝宝的一举一动,及时理解和回应他们的需要,并且无条件接纳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吃喝拉撒,这样才能帮宝宝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具体说来,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宝宝的需要,哭闹的时候赶紧找原因,而不是互相推脱或漠视。其次,父母的能力也有限,没法满足宝宝的一切需要,但要记得事后抚慰,多抱抱孩子。父母的拥抱和抚摸,以及温柔的眼神注视,都能帮孩子建立信任感。

2~3岁,需要安全感

到了两三岁,孩子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比如想要自己吃饭、走路、拿玩具等,甚至希望探索周围的世界。父母要先剪断心理依赖,别事事都帮他做。同时要帮孩子剪断“心理脐带”,给予他安全感,才能安度分离期。如果安全感获取得不够,孩子就可能变得黏人,离不开父母,独立能力差。

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安全感就是爸爸妈妈关系稳定,整个家庭关系和谐。如果夫妻俩天天争吵不休,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并会黏着其中一方。两三岁的孩子处于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常常任性顽劣,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尽量包容孩子。孩子闯祸或犯了错误,不要过度批评,别让他生活在委屈和惊吓中。归根结底,做不焦虑的父母,相信孩子。爸爸妈妈只要待在孩子身边,他想让你陪他玩,你就跟他一起玩;不想跟你亲近,就别打扰他。顺其自然,孩子就能走过这个时期,从身心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