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软硬”都不吃
“软”并非说一车好话或者给一大堆好东西,“硬”也不是打屁股或者罚站之类的处罚。任何有效的办法都必须是“到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
生活情景:
软硬不吃的洋洋
洋洋是个5岁的小男孩,特别调皮,在幼儿园里不是抢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就是有事没事招惹其他小朋友。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且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有时候,老师为了激励洋洋,对洋洋说:“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换做其他小朋友,肯定会很兴奋地点点头,可洋洋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家里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里,更是了得,仗着有爷爷奶奶护着,不管爸爸妈妈对他多“凶”,他都不怕,而且还故意挑衅:“我才不怕你们呢!”真是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眼看再一年,洋洋就要入学了,这样子可怎么能行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着急,但不知怎样做才好。要改善洋洋软硬不吃的状况,必须要明确为什么洋洋会软硬不吃。
原因一:“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这是洋洋软硬不吃的第一个原因。真正的“软”是软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得到了所需要的,改变是聪明而值得的,而真正的“硬”也是硬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不改变是不可能的。而对洋洋的“软”和“硬”很可能因为流于表面而变得无效。
比如,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其真正的需求并非“故意让小朋友哭或生气”,而是“想和小朋友玩,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只和洋洋讲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类的“软”道理,对洋洋当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洋洋自然也不会或者难以听从了。
家长和老师需要仔细想想,平时教育孩子的“软”和“硬”是否到位了,是否能让孩子为之所动。
原因二:“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软”和“硬”配合运用非常重要。对于孩子而言,既要讲“软”道理,也要用“硬”规则,二者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当然会好,但如果二者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洋洋这样的感觉“大人一会软、一会硬”的混乱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混乱,往往是因为大人的情绪化,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当心情好的时候,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常常“宽大处理”,说几句就好了;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对洋洋同样的不合理行为则会“狂风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原本“软”和“硬”,都是为了让洋洋懂得行为规则,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但这样的“软硬兼施”,只会让洋洋觉得行为结果取决于大人的情绪,与自己怎么做无直接关系。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一致性”的问题,不仅“硬”要强调一致性,“软硬兼施”也要讲究一致性。
原因三:“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大人之间意见的不统一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行为缺乏执行的标准。这一点很好理解,想想看:本来老虎是很让人敬畏的,但如果被关在了铁笼子里,还有几分威慑力呢?生活中,如果爸爸对洋洋来“硬”的,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却一个劲劝阻爸爸,那还能怎么“硬”呢?这其实是洋洋最得意的心底话了——“因为有‘笼子’挡着,我才不怕你呢!”
生活情景:
软硬不吃的洋洋
洋洋是个5岁的小男孩,特别调皮,在幼儿园里不是抢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就是有事没事招惹其他小朋友。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且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有时候,老师为了激励洋洋,对洋洋说:“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换做其他小朋友,肯定会很兴奋地点点头,可洋洋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家里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里,更是了得,仗着有爷爷奶奶护着,不管爸爸妈妈对他多“凶”,他都不怕,而且还故意挑衅:“我才不怕你们呢!”真是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眼看再一年,洋洋就要入学了,这样子可怎么能行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着急,但不知怎样做才好。要改善洋洋软硬不吃的状况,必须要明确为什么洋洋会软硬不吃。
原因一:“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这是洋洋软硬不吃的第一个原因。真正的“软”是软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得到了所需要的,改变是聪明而值得的,而真正的“硬”也是硬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不改变是不可能的。而对洋洋的“软”和“硬”很可能因为流于表面而变得无效。
比如,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其真正的需求并非“故意让小朋友哭或生气”,而是“想和小朋友玩,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只和洋洋讲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类的“软”道理,对洋洋当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洋洋自然也不会或者难以听从了。
家长和老师需要仔细想想,平时教育孩子的“软”和“硬”是否到位了,是否能让孩子为之所动。
原因二:“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软”和“硬”配合运用非常重要。对于孩子而言,既要讲“软”道理,也要用“硬”规则,二者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当然会好,但如果二者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洋洋这样的感觉“大人一会软、一会硬”的混乱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混乱,往往是因为大人的情绪化,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当心情好的时候,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常常“宽大处理”,说几句就好了;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对洋洋同样的不合理行为则会“狂风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原本“软”和“硬”,都是为了让洋洋懂得行为规则,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但这样的“软硬兼施”,只会让洋洋觉得行为结果取决于大人的情绪,与自己怎么做无直接关系。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一致性”的问题,不仅“硬”要强调一致性,“软硬兼施”也要讲究一致性。
原因三:“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大人之间意见的不统一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行为缺乏执行的标准。这一点很好理解,想想看:本来老虎是很让人敬畏的,但如果被关在了铁笼子里,还有几分威慑力呢?生活中,如果爸爸对洋洋来“硬”的,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却一个劲劝阻爸爸,那还能怎么“硬”呢?这其实是洋洋最得意的心底话了——“因为有‘笼子’挡着,我才不怕你呢!”
相关文章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这些坏习惯竟会毁掉孩子一生我们都知道,其实我们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有哪些坏的习惯,孩子就肯定跟着学,例如家长骂人,孩子也会学着骂人,所以我们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屡禁不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护孩子健康 拒绝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
-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我们非常的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其实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学龄前儿童容易出现一
-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对症进行调理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气比较大,脾气太大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导致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