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前 > 教育

语言杀伤力对孩子危害有多大?

语言杀伤力对孩子危害有多大?

对孩子不打不骂,是不是就等于让孩子免受暴力侵害?这一代孩子被家长的规划、学校的考试、社会的欲望所挟持,几乎等于被强加于自身的各种价值观所绑架,软暴力几乎随处可见。生活在不平等、不尊重的环境中,软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

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不少父母曾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时,有的父母会说:“你是傻瓜吗”、“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甚至在发火时总结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山东博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邹国荣长期研究儿童心理,他指出,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他介绍,2008年的一项家庭教育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从内心中把孩子看成一个比自己差的弱者,从语言和行动上都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更多表现出弱点时,又对这个“弱者”持续否定,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失败者”形象;当孩子开始自我放弃时,心急的家长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一边埋怨一边“代劳”;因为内心瞧不起孩子,所以漠视孩子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味强调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成了一个自卑、无能、无目标、无眼界的惊弓之鸟。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许多软暴力产生,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家长和老师随口一句嘲弄、贬低孩子的语言暗示,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