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前 > 教育

正确地对幼儿实施性教育

正确地对幼儿实施性教育

在基本上了解了孩子性心理发展规律之后,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其实施正确的性教育呢?鲁迅先生早年在提出要重视儿童早期性教育时,他认为“知”比“无知”更有益,不能把性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性知识教育,而应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诸多方面。性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人格教育,我们应该以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为科学依据,抓住生活的细节,因人而异,灵活又不失原则地进行健康性教育。

  (1)家长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幼儿期待对身体特征的进一步探究。比如在厕所里,孩子喜欢观看小朋友的生殖器,或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殖器;比如在家里,孩子会好奇地追随爸爸妈妈上厕所,他们发现有差异,并希望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不能站着撒尿”“为什么我有小鸡鸡而妈妈没有”等等问题经常会令家长们手足无措。这时家长不必惊慌,更不必觉得尴尬,而应当很自然地将不同和相同展现给孩子,让孩子在平静的心态下接受事实并理解事实。因为在孩子的眼里,性就是性,还没有社会和文化的色彩,是最纯最简单的,面对他们,我们不妨也简单起来,回归自然,给孩子真实的答案。

  而有些家长表现出来的惊慌失色,遮遮掩掩,甚至对孩子的拒绝都会留给孩子更加困惑和焦虑的印象,更不利于帮助其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认同,这将影响他以后渐渐发展起来的性别角色心理和行为。

  (2)呵护对生命思考的萌芽

  这时幼儿不仅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特征,而且,他对人的生命也颇感兴趣。“我从哪里来”“妈妈你为什么又流血了”“为什么爸爸不能生宝宝”等等这些令爸爸妈妈们头疼的问题其实并不难,纯粹给孩子灌输科学的解释孩子可不一定能理解,也并不一定会很专注倾听,所以需要家长们动脑筋想点巧妙的办法。或者直截了当一句话告诉孩子怎么回事,比如“你是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的”,如果孩子还不满意,就告诉他:“爸爸给妈妈种了一颗种子,然后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就变成了你,你还要长大,所以就从肚子里跑出来了!”这样基于一定的科学事实又富有童话味道的答案会被孩子接受。有的家长开玩笑告诉孩子说他是从垃圾堆上捡回来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情绪低落时,这种玩笑会强化孩子的感受,是不利于孩子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的。

  如今有许多精美的画册或者图书、光盘是用来设计给孩子和家长看的,很形象生动地讲述和展现了生命的孕育、发展过程,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等等。家长们不妨与孩子一起阅读、观看,相信孩子会对生命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而这恰恰是一个人的思维变得深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