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孩子的隐性多动症

文静孩子的隐性多动症

文静孩子的隐性多动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划了等号,使得许多好动的孩子受到误解,又使许多文静内向的多动症儿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其实,小儿好动并不代表多动,而小儿文静也并不代表不会患小儿多动症。

 

“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

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事实上,在多动症患儿中,有些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她们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为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

“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

儿童多动症实际上是指多动注意障碍,自控能力差是多动症儿童的核心问题。患儿中约有1/4并没有活动过多的症状,这类孩子平时并不多动,甚至看上去挺安静,没有过多的小动作,但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样的孩子一般性格较内向、固执、不灵活,而且容易冲动。平时总喜欢独自一人玩,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多动症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一般表现在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注意障碍、学习困难、行为异常和神经系统轻微异常,有没有过多的动作并非是判断多动症的惟一依据。活动不多的多动症儿童除了不多动外,其余多动症的临床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最突出的表现是思想集中困难即注意力集中障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做事拖拉、效率很低,这种类型的多动症儿童容易被误认为智能落后或单纯学习困难儿童。

现在,不知道多动症的父母很少,但在大家的观念中,多动症的孩子要么经常惹是生非,引起争端;要么成天废话连篇,影响他人学习;或者是小动作不断,不是玩橡皮就是咬铅笔。很多家长尚未意识到,孩子思想总是不由自主地“开小差”也应考虑一下孩子是否患有多动注意障碍,而这极易造成孩子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延误病情。

如何区别儿童“好动”与“多动”?

虽然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似乎一样,其实是不难区别的。

一是有无目的性

好动儿童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

二是有无离奇性

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

三是有无选择性

这一条最关键。儿童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上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能专心致志;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按说,这些都是不难区分和理解的。可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朋友却没有发现和理解,而是简单的把好动和多动症划了等号?除了有些广告宣传的误导外,关键是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由于家长对孩子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常常感到孩子的学业不如人意;一旦孩子的学业不如人意,自然要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真正智力有问题的是极少数人,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找来找去就有了“重大发现”:孩子学习不专心,好动。于是,想起了多动症,于是,孩子从此有了一个标签贴在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