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孩子永远都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体罚这个词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是令人反感的,有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采取错误的方式,体罚就是其中之一,总是有人会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是打是疼,骂是爱之类的谬论,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体罚孩子永远都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体罚孩子只会让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伤害。
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名 6-9岁孩子的母亲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不要体罚孩子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
对于体罚孩子的几点看法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越来越对孩子的一些教育也是非常的厉害了,而且对孩子的体罚行为也是非常抵触的,认为这也是封建的
-
怎样教育孩子比较好 教育孩子最重要做个好人说到对孩子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聪明最棒,但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个好人非常重要,否则再聪明、再棒都
-
父母该不该打孩子 父母打孩子的注意事项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调皮的一面,只是程度轻重而已,因此面对特别调皮或者不听话的孩子,有些父母会采用“暴力”来教育,但也有父母
-
几种有益孩子成长的惩罚方式几种有益孩子成长的惩罚方式是什么呢?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打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其实打孩子时家长最无能的教育方式,先不说
-
打孩子注意要避开这些部位打孩子注意要避开这些部位吗?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动不动就说回家非打你一顿不可,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信奉“不打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