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事家长不可做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事家长不可做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事家长不可做吗?青春期也是孩子的叛逆期,很多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听从父母的意见,甚至走上于父母意见相悖的方向,这也就是很多家长严重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这些事不可做:

1、批评孩子的行为

有位学生去补习班补习,在公车上睡着了,老师打电话到家中查问,回家时妈妈便兴师问罪:“那么短的距离,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诉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网,那么晚睡。”虽然妈妈说得都对,但当父母赚到道理后,得到的却是小孩对你的不满。本来孩子应该责备自己,但因为被骂,他开始迁怒,将倒霉的气转到你身上,觉得父母也该负责!

建议妈妈们换个角度想,改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解决补习不能准时抵达的问题,否则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形,小孩很可能被情绪带着走,坐过站就干脆不去了。

2、批评孩子的朋友

多数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有品行问题,都会希望子女能保持距离。如果父母说,“不要与某某人交往,他会把你带坏”或“某某人简直是你的最佳损友”,孩子不会觉得妳在关心他,只觉得:“妈妈在攻击我的朋友”,基于正义感,一定要保护朋友,对抗父母。“怎么大人都是这样,他只是不爱读书而已,并不是坏孩子。再说,你不信任我吗?你觉得我没有判断事情的能力吗?”‘这时,如何沟通是妈妈的最大挑战,单纯的好心不表示子女听得进去,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

3、纠正口头禅

青少年多有口头禅,但只要父母一纠正,彼此沟通关系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对他的表达有所疑问,但不要直接反应他是不对的。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接受挑战,不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父母的攻击。只要心平气和提醒孩子: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家长有权利规范这个空间的“环保”标准,所以至少在22岁以前,不可以在家说粗话、骂三字经,以示对家长的尊重。

4、喜欢做结论

父母提供经验分享时,最好让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将结论告诉他。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让教化隐藏于无形,子女通常会参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会问“为什么”,反而不会去想对自己有何好处,尤其是和妈妈关系亲密的儿子,此时会把妈妈看扁,甚至和妈妈对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妈妈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作主,也会有其它好主意,绝对不会顺着妈妈的意思走,因为小孩想告诉你:我跟你不一样,我长大了,你没发现吗?”所以妈妈要有更宽大的心胸来原谅孩子,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否则日子会很难过。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会让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吓唬妳:“有很多事我并没有完全告诉妳!”或妈妈担心孩子受到同侪影响,对孩子所说的话,还是要99%相信,千万不可坦言:“我觉得你一定会被谁影响。”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妈妈就不能查证,或再次确认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当发现孩子这阵子行为比较浮动,可试着关心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同时藉由电影或电视剧情谈论:“如何不受魔力的诱惑、“电影《魔戒》的主角为何将魔戒丢掉?他怎么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话题点。

6、偷看隐私

为了解子女,有些妈妈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记,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得不偿失。其实了解对方的正当方法是学习如何沟通,例如:与子女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或失恋经验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会发问或分享自己的想法。维持良好关系比问清楚每日行踪细节更重要。“其实建立好关系,他们什么都肯跟你说。”所以面对孩子青春期时,父母应关心“如何让亲子关系不要断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为?”

7、过度关心

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爱有负担。有位做老师的家长,每天都要等儿子放学一起回家,中午还会逛到儿子班上看他,让儿子备受压力,觉得受到监视,似乎成绩稍稍不好,妈妈都会第一个知道。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关于“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事家长不可做”的话题,通过分享我们收获了在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而父母又舍不得孩子,想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结果父母越想保护孩子,孩子离父母越远。小编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的就爱长能尊重青春期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朋友,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要妥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