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和无条件养育是一样的吗

溺爱孩子和无条件养育是一样的吗

溺爱孩子和无条件养育是一样的吗?孩子是父母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没有哪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看,孩子永远是自己的聪明”,可见在父母的心目中没有谁可以替代孩子的位置。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溺爱还是无条件养育已经分不清了,不信就一起看看:

无条件养育,不是带着条件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所谓无条件养育,在我看来就是在此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养育行为。简单说,也就是你不是怀有某个目的才去养育孩子的。所谓无条件养育,在我看来就是在此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养育行为。简单说,也就是你不是怀有某个目的才去养育孩子的。

无条件养育,不是实施控制

不是控制,没有控制,即尊重,尊重孩子的本来样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若把孩子比喻作不断成长的小树,那么如果父母们按照自己意愿,修枝剪叶,甚至是设计好生长的方向,没错,这样的养育方式,你有可能会养出很好看的盆景,但每一棵盆景都在诠释着什么叫着扭曲或是非自然。如果有足够的尊重,愿意放下我比你大,比你懂等权威式的养育,我们便敢于不对小树实施操控,我们会浇水施肥,至于长成如何,我们愿意去信任,在安全的养育环境下,春来草自发,孩子自然有向上和向善的内在成长动力,会长成他自己的样子。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感官需求,吃什么、穿什么、听什么、闻什么,我们会尽力去协助孩子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思想,包括想法、意识、念头甚至是信仰。允许孩子去经验和探索他的内在世界,学会与自己和与世界相处。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他的人生做出选择,他更感兴趣于哪个部分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

无条件养育,不是带着预设

为人父母,也是不断看见自我的、面对自我一个过程,稍有觉知,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常带着预设,或说是带着期待在养育孩子,而这些期待和预设往往就是父母们的内在匮乏感的投射。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些来自我们自身的投射,我们就会把孩子拉进我们的那个叫做失落或是恐惧的世界里,希望孩子去活出我曾经想要的那个部分,好让我的心多少得到弥补。这个部分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活出自己的样子。在我们所在的维度中,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是属于明日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注定会成为过去。纪伯伦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无条件的养育,是否也意味着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这个可以说是很多人的迷思,很多人甚至会把无条件的爱与溺爱混淆,而溺爱不是爱。无条件养育不是放任和溺爱孩子,所以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我们不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但不是说我们就得委屈和牺牲为人父母的需求。所以从行为层面上来说,无条件养育并不是说要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从情绪层面上来说,情绪没有对错好坏,父母要尽可能地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从意识层面上来说,不管孩子做或不做什么,我们始终都是接纳孩子的。比方说,你要休息,孩子却把音乐的声音开得非常的大,这种情况下,你是可以跟孩子来提出你的需求,看看如何同时满足双方;假设孩子因你的提出而有情绪,我们理解孩子的沮丧,不做任何评判;同时,在意识层面,我们知道,接不接受孩子当下的行为并不妨碍我们对孩子的爱。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关于“溺爱孩子和无条件养育是一样的吗”的话题,通过分享我们明白了所谓的无条件养育和溺爱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时无可厚非的,但是家长不能无条件的去溺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会害了孩子的。小编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到家长们,引起家长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