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孩子缺什么呢

城里的孩子缺什么呢

谈到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城乡差别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往往给他们加上特定的标签,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定性城市孩子未免有点苛刻。物质的极大丰富,好像城里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但某部分孩子的缺失,却的确需要我们去思考。那么城里的孩子缺什么呢?

城市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城市里的孩子一切事务全由大人包揽,不要说劳动,起码的家务也很少去做。他们唯一做的事,是给大人增加一些安慰或乐趣。人类的进化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创造了人。不劳动,人类进化减慢。成天被人侍候,四肢功能很难发展。上大学时,家人陪送,入学报到点人山人海,服务条件比五星级宾馆还要好。有个新生,父母忘了给她挂蚊帐,连续喂蚊子二个星期也无动于衷.军训时最早倒下的往往是城市孩子,他们平时少见太阳,少出汗,耐力自然不足,生存能力下降。我们在街头上,在校门口,随处可见用专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有的学校近在尺呎,七八十岁的爷辈挥汗或自己淋雨用车子推行,孩子成了大首长似的。日本人热衷于把孩子故意流放到荒原,孤岛上的用心良苦,从对儿童发育成长影响角度分析,不得不值的深思。照此下去,未来的人类是:头很大,四肢瘦弱短小,生活工作要凭借智能机器来实现人类的四肢功能。爬山或走路,城市孩子远不如农村孩子,也不如年长者。所以,城市孩子需要补钙和补维生素,大学里的洗衣生意非常火爆便是例证。

城市孩子缺乏适应性。

城市孩子只注意大人的眼色,却无法注意到变化不定的季节颜色,很难极致享受多姿多彩的童年。他们穿的是好衣服,住的是林立的高楼,隔绝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看不到地平线和日出日落的自然景像。他们群体适应性差,强调自我,不善与人交往,似独往独来之猎豹。每当走出家门,吃也不惯,行也不行,住也不眠。城市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在防盗门里成长,加上家长无度的保护,隔阻了与同龄人的交际,习惯生活在电视、电脑里,缺少自然空间的生存阅历,失去了许多天性和能力,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占据了时间和空间,一些在儿童期形成的天性也得不到充分的培育,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发育受到挫伤,社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到头来,孩子以我为中心,排斥异己,娇横自私的角色突出,难以与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自然弱,弱的不能禁风。有位大学新生,无法适应校园居住条件,父母特意在外租房供其独居。从此,他从不与同学交往,集体活动也不参加,不过一个学期就患上了抑郁症而退学在家休养。溺爱的城市孩子像大棚里的植物,经不住阳光,受不住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