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性别认同

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性别认同

现在,大多数父母只有一次选择:养育一个男孩或养育一个女孩。这唯一一次选择也不一定能如愿:想要女孩的父母生了男孩,想要男孩的父母却生了女孩,冥冥中像有人故意跟父母开玩笑。当现实与愿望相悖时,愿望并不会在遗憾中消失,它会固执地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希望要女孩但是生了男孩的家长,便把男孩子当女孩子养,将孩子管得规规矩矩,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要男孩而生了女孩的家长,便从小培养女孩的冲劲,让她像男孩那样敢冲敢打,不拘小节,说话粗鲁。

父母"性倒错的愿望”,摆布着年幼的孩子,使他们的性别观念始终是模糊的,在他成长发育过程中,将有更多的关于“性”的困惑。慢慢地,他甚至会对自己的性的本质特征抱怀疑态度,他渴望自己能转变成异性。

一个人自己体验的心理性别与生物学性别应该是一致的。父母“性倒错的愿望”,会改变孩子的心理性别。所以父母必须顺着孩子的生理性别施于养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男是女,以自己的性别特征出现在人群中间,那样,孩子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特征在社会中生存。

有些父母的为难之处在于,他们对于孩子茌性别上的特征所知甚少,他们掌握的不过是浮光掠影的一些概念。

比如,有些父母给女孩下的定义是:胆小、温顺、好面子、爱打扮:而给男孩子的定义是:淘气、好动、富于攻击性。于是,父母便根据这些特点来“因材施教”、“因材施爱”了。但男孩、女孩在性别方面的特点远不止这些,男女有别,在孩子身上同样明显。

十岁前的女孩子——

骨骼、肌肉、神经发育比较早。

记忆及阅读能力强。

不做作。

发音比男孩准确。

更容易跟母亲建立友情。

更注意色彩和整洁。

占有物质的观念更强,可以不假思索地宣布:“这是我的。”

更希望引人注目,受人夸奖。

更爱帮助别人,更爱接受别人的帮助。

更担心发生灾祸和疾病,有时神经质。

更倾向于表现出性别差异,很愿意自己是女孩。

更爱给父母制造假象,以博父母欢心。

有更多的虚荣心和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