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饭碗"还是要"梦想"

教育要"饭碗"还是要"梦想"

饭碗就是指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工作,有一技之长,能找到好饭碗。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常常会这样教育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长大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不好好学习就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这种教育方式到底对孩子有多大的鼓励和刺激作用呢?

“饭碗教育”是家长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对于在富裕时代出生,在殷实甚至很富有的家庭里长大,不知道为谁学习,没有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的孩子,“饭碗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胜于完全没有教育。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副作用还不小。

“饭碗教育”是家长自创的一种“危机教育”模式,即在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按照常理,“危机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但前提是孩子本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并因此产生了跳出这种危机的紧迫感。

例 如:当农村的孩子随着大人来到城市,看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走在柏油马路而不是有牛粪的泥泞小路,可以在明亮的日光灯下读书,而不是在昏 暗的柴油灯下读书的生活时,孩子的灵魂因此承受了剧烈的震动,并开始对自己进行“危机教育”——如果我不好好读书,我就会永远只能赤脚走在有牛粪的泥泞小 路,甚至连在柴油灯下读书的自由也会被剥夺。这也正是很多贫寒出身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改变了命运。

现在正处在中小学生家长位置上的这一代人,很多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教育”中自我奋起,并因此而改变命运的。所以,当看到孩子不发奋、不努力、不进取时,他们会驾轻就熟地拿起“危机教育”的法宝,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但是,这一次,他们发现,“法宝”失灵了!为什么呢?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就 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环境和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使不是大富大贵 的家庭,孩子的生活也是衣食无忧,家长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像家长在他们童年时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 信”;第二个反应是,“即使信,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且孩子还有一个心态:“不用怕,有父母在,能让我饿死吗?”

当然,“饭碗教育”和“危机教育”也不是对所有孩子都无效。尤 其是到了高中段。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知道家长并不是在“吓唬”他们。但是,对已经有危机感的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许并不合 适,它往往会增加孩子对危机的恐惧感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不仅不会变成孩子的动力,而且还会变成压力和阻力。

所以,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摒弃类似“饭碗危机”形式的教育,而从早选择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

因为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