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与胎儿有心电感应

妈妈与胎儿有心电感应

很多人都认为妈妈和胎儿直接是有心电感应的,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与胎儿的心电感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母子间的心电感应

直至今天,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新生儿根本听不懂大人说的话,而且也不会思考,没有情感,因此胎教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孩子从胎儿期开始,就能借着心电感应感觉母亲带来的波动了。美国的约翰·亚伦瓦德博士将母子间的波动关系命名为“母子的心电感应关系”。所以胎教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母亲的情绪在变化的时候,腹中的孩子也接受着相应的变化,当母亲打从心底觉得安详的时候,此时,孩子也能敞开心扉接受母亲的各种波动。当母亲对于孩子的 成长感觉不安或焦躁、疑虑等,心中有否定的情绪时,孩子就会封闭心灵,无法直接接受母亲的波动。这时,即使母亲想将意图传达到孩子的心中,孩子也会腻烦。

心电感应不只限于母子之间,孩子与父亲的心电感应也是很强烈的。如果从胎儿期开始,父亲就经常对孩子说话,则生下的孩子就会成为与父亲非常亲近的孩子。父亲只要是不在胎教中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孩子就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成长为温柔的孩子。

温馨提醒:每个孕妇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订立一个“宫内学习”计划。宫内学习方法不必强求一律,只要有一颗相信胎教的心,有脚踏实地的胎教行动就可以了。

西德医生保罗·比库博士曾经治疗一位男性患者,当这位患者处于剧烈不安状态时,全身常出现暂性的发热感觉。

为了查明病因,保罗博士对这位患者进行了催眠。于是,这位患者渐渐回忆到胎儿时期,回想起当时发生的重大事情。当他在讲述怀孕7个月以前的情况时,语调很平静,神态也很安详;可是当他讲述7个月以后的情形时突然变得嘴角僵硬,浑身发抖,高烧,并露出恐惧的神色。显然,这位患者回忆起了导致他出现这一疾病的胎儿时期的情况。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几个星期之后,保罗博士走访了患者的母亲。这位母亲说,在她妊娠7个月后,曾洗过热水浴,试图堕胎。可见,母亲的这一行为所引起的恐怖给患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母子信息传递

母子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深情,她们不但有血脉相连,而且还心灵情感相通。胎宝宝在孕妇体内就存在听、触、嗅等大脑神经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 逐渐增强,就其增幅而言则以婴儿期的记忆力增长最快,这时期的孩子之所以能很快记住电视画面和儿歌,是因为早在胎儿期就已形成了这种能力。

母亲与胎儿之间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彼此传递生理、行为、情感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的传递,所以能够进行有效的胎教,它是能够进行胎教的前提条件。

1.脑的发育

人的诞生始于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后依次分化出外胚叶、中胚叶、内胚叶,其中外胚叶就是脑的原形。开始它是圆板状,随后发育成神经管,如果以最初 神经管的形态发育下去就只能长成鱼类的细长形大脑,而胎儿的神经管在初期即发生弯曲弯形,出现褶皱,以便在有限空间容纳更多的细胞,正是这一原因造就了复 杂的最终布满沟回的大脑。在胚胎的第4周胎儿脑已在原始形态上完成了主要的部分。第7周胎儿面部轮廓形成眼、鼻、口已依稀可辨。到第9周脑干和脊髓便以半 个大脑的体积完成了发育过程,这时胎儿触觉神经的出现。大脑继续发育到第4个月,胎儿便形成了头部比例过大的完整人形。

2.神经网络的形成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最关键、所需时间最长的是神经网络的形成,因为是神经网络最终导致大脑动能的产生。不可思议的是构筑这一神经网络的主角突触的数量在出生后反而急剧减少。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急剧减少的多出部分是胎期的储备,供出生后适应环境过程中的消耗。

神经细胞的数量及神经纤维的长度由遗传元素决定,而突触的形成则受制于子宫内的环境元素。突触的形成略迟于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