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庭教育中母亲独当一面

警惕家庭教育中母亲独当一面

尽管“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真正能做到对孩子教育的父亲又有多少?很多父亲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放手交给了孩子的母亲。父爱缺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们要警惕家庭教育中母亲独当一面。

感恩父爱的同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话题,也引起社会关注。心理专家指出,社会传统赋予男女角色的差异、“高成就激励”的社会环境,导致一些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养,这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深远,需要警惕。

许多父亲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世界杯开始以来,11岁的小江就对爸爸很有意见。爸爸下班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锁定央视5套,或者干脆与朋友相约酒吧看球;半夜12点时赶紧睡一 觉,等待闹钟叫醒自己,以便看2点半的球赛。妈妈非常生气,怪他平时见不到人、回家后还影响家人,球迷的情绪容易激动,于是爸爸妈妈吵架。

现在正是小江复习功课、准备期末考试的关键时期,听到爸爸在电视机前压低嗓子的叫声,他心痒痒地希望能跟爸爸一起看球,可是爸爸挥挥手要他“好好学习、 好好休息”,不懂的地方“问妈妈、或者打电话问老师”。小江很不满:平时爸爸都不管自己,家长会也都是妈妈去开,却有时间看世界杯。

深圳市康宁医院副院长、亚洲家庭研究联盟副主席专家告诉记者,在孩子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发展方面,父亲普遍缺位,而世界杯使这个问题更为凸显。

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洪也注意到心理门诊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国内一项调查也显示:八成 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父 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忙”不应成为推脱教育责任的借口

为什么父亲疏于教养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忙。”环顾身边不难发现,大多数父亲确实很忙,忙工作、忙8小时以外的应酬、忙赚更多的钱。但真的忙到一点参与教养的时间都没有吗?专家认为,“忙”其实是一个借口。

杨洪分析,这与社会传统有关:“大多数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态度粗暴、缺少耐心,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性别角色的差异,让人们认为女 人更懂得照顾孩子,而男人就该在外打拼干事业,因此父亲们多以忙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专家认为, “忙”确实是父亲们的现状,而背后有更深的社会背景。“目前社会处于‘高成就激励’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取得‘高成就’就是‘好’的,因此人人都特别追求成 功,这在深圳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这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在增加;但坏处之一,就是导致父亲们 普遍从家庭中缺失,因为人人都有很大的成功愿望,他们会认为与家庭在一起是浪费时间、会妨碍成功。”

父亲的缺失导致“第三性”

管教孩子时父亲让出阵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会理想吗?专家们都说不见得,甚至后果严重。“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一旦父亲缺位,母亲就会用高 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不恰当的‘严母慈父’格局,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甚至心灵扭曲。”杨洪告诉记者。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在一起生活,而她并不是双性恋者。杨洪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于她在家庭中没有建立起性别认同感,因此难以建立身份认同、并适应社会。

事实上,“严母慈父”很多时候是“严母缺父”,而父亲的缺失让孩子缺少了性别的模板,专家认为,这也是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所谓“第三性”的一大 原因。世界由男女两个性别组成,所谓“第三性”是对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一种“戏说”。“男孩子如果没有了父亲的榜样,在女性的环境下长大,容易胆 小、不够勇敢、缺乏担当、娘娘腔,举手投足、衣着装扮都带有浓厚的女性色彩。要知道,母亲养育的是‘男孩’,父亲培养的才是‘男人’。另外,父亲教育的缺 失也会影响女孩的成长,因为正常的家庭结构里需要一个男性化的人,慢慢地,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

专家指出,父亲 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父亲的缺失,导致婚姻关系、夫妻关系没有一个模板,孩子不知道心目中的父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只是拼命地工作、赚 钱,这对孩子将来婚姻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他/她会不知道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妻子/丈夫,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