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新鲜事

暴力事件后怎么消除孩子的恐惧

暴力事件后怎么消除孩子的恐惧

  3月23日,42岁的郑民生在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学生,致8名孩子死亡5人重伤。一位原本被同情的未婚失业医生,演变成亿万人痛恨、诅咒的杀人恶魔。不仅是南平本地的家长人心惶惶,连外围的各大城市家长们都开始担忧、惧怕,要求学校改变校规让学生们随到随进的呼声此起彼伏。“改变校规”其实是想改变什么?除了诅咒郑民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个黄色警报

  这就是恶性循环,富者的壁垒越高,穷者的仇恨越深。仇恨越深,而壁垒越高。

  新京报:近两年恶性杀人事件出现频繁,杀人者很多都处于社会底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卢悦:其实人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贵族学校、贵族小区、VIP通道,都试图进行某种阶层的隔离,但这样就会让整个社会的生态出现问题,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沟壑严重对立,导致问题的滋生。这就是恶性循环,富者的壁垒越高,穷者的仇恨越深。仇恨越深,而壁垒越高。而且富者与穷者之间没有缓冲地带,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没有缓冲地带。

  当这种杀人犯出现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也就是“陌生人”社会,这种事件提醒我们,以前的“熟人”社会的瓦解之后会出现一个真空期,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会导致族群的对立与仇恨,我们需要社会的中间阶层,需要有社团组织,取代已经消失的熟人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强调志愿精神),对社会边缘群体进行足够的心理援助,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像这样的“象征性”杀人狂出现。这是一个警示或者说黄色警报,提醒我们社会要促进中间阶层,NGO的出现。允许一些合法的宗教团体或者说公益社团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非将希望寄托于政府及相关机构。

  新京报:“象征性杀人”具体而言指什么?

  卢悦:并非因为具体与某人或某人群有仇怨而选择向某人或某人群实施报复,杀人的动机针对的是社会或者某个阶层。你在《心理追凶》这样的美国连续剧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案例,或者说反社会型人格凶手的涌现。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

  中国人有种将孩子当成出气筒的潜文化;伤害孩子就是伤害父母

  新京报:我用GOOGLE搜索“幼儿园惨案”,发现北京、河南、苏州等地都发生过成年人杀害幼儿园孩子,却未见有国外的类似事件;相反,国外的校园惨案有很多起,但都是在校生袭击母校,而且以高中生、大学生居多。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卢悦:我也注意到这个现象,这让我想起了“跨界”这个词。一个成年人,在成年世界里遇到的挫折,却转而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寻求复仇,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