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新鲜事

每个娃娃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惭愧

每个娃娃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惭愧

宝宝们白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吃东西、睡觉和换尿布,但其实他们急切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和关心;如果你的笔掉了,宝宝们会“跋山涉水”给你拿一支;启蒙教育玩具其实并没有家长们想象得那么厉害……艾利森·戈波尼克女士在新书《哲学宝贝:婴儿心理告知我们的真相、爱和人生意义》中指出,现代研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婴儿的认识。她披露,婴儿其实每分钟都在思考、学习,他们的创造力会让科学家感到惭愧。近日,《时代》周刊对其进行了专访。

婴儿比大人更有想象力

记者:以往人们常说宝宝就像植物人,很少有反映。究竟宝宝脑子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是我们之前没发现的?

戈波尼克:如果只是草草地扫宝宝一眼,不能看到什么,但其实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知道的要多,学习能力也强得多。其实他们每一分钟都在思考,也充满了创意。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大人般。

记者:你说婴儿比成人更有想象力、更自觉?

戈波尼克:相比较成人,婴儿从更多渠道得到信息,而且会很努力去弄清楚这些信息。比如,我们总看到宝宝在睡觉,其实是他们比成人更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婴儿天生助人为乐

记者:在品行发展方面呢?哲学上有个争议是,区分对错的能力究竟是人天生就有的还是后期发展而来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戈波尼克:在我看来,人类的道德情操有个早期的基础。婴儿天生有同情心,有很强的利他主义精神。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如果你掉了支笔,14个月大的婴儿能穿过一些抱枕,从一个房间爬到另一个房间给你拿一支。此外,婴儿善于模范面部表情,对情感也很敏感。这表明,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和别人存在一定的联系。

记者:婴儿时期无组织的游戏时间与其未来创造力有什么关系?

戈波尼克:研究发现,小说家或音乐家都能记住儿时一些虚构(比如童话故事中提及的角色)的朋友。他们似乎延续了儿时的能力,但常人却不行。有创造力的成功人士往往能像幼年时那样,思维保持开放性和开拓性。

家长应多花时间陪孩子

记者:婴儿适应身边环境的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比如,你说过,日本宝宝比其他国家的宝宝更加忧虑。

戈波尼克:一些处于学习阶段的宝宝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宝宝能从这些背景中学到一些知识。

记者:目前儿童心理研究取得了什么发展?

戈波尼克:最兴奋的是,我们和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系统科学家展开了合作,他们也开始清楚为何孩子们学东西这么快。另外一个有兴趣的话题是知识与孩子们的情感、品行的联系——它们似乎互不相关,有专门研究知识的科学家,也有专门研究情感的科学家,目前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们其实是相关的。

记者:家长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本书对他们培养孩子有何指导意义?

戈波尼克:有专家说教育启蒙玩具能让宝宝聪明,其实不然,没有证据显示这些玩具有多厉害。儿童总在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这比那些玩具重要得多。我希望家长们能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用心爱他们。希望这一老生常谈的建议不会让家长们觉得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