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新鲜事

孩子“无聊”不见得是坏事

孩子“无聊”不见得是坏事

现在正是一些国家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如何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如何填满孩子的闲暇时间,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以下是来自西班牙的玛丽亚·桑切斯-巴列霍近日刊登在《国家报》上的一篇文章,也许能对你有所启发。

  一道夏日魔咒

  放暑假的孩子们每天都在念叨“我觉得无聊”。这种抱怨就像是夏日里的一道魔咒。在经过几个月的准点起床、上课和校外活动等有规律的生活后,孩子们突然开始面对大片的空白时间。夏令营、游泳池以及互联网、电视机、影碟机、游戏机等数不胜数的电子玩意儿都不够打发无聊的日子。“我觉得无聊”对于父母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填补孩子们的空暇时间,仿佛这是他们不容推卸的责任。 

  其实大人们在休息时也会无法避免地感觉到无聊。消遣娱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无底洞,因为现在人们不再只是利用闲暇时间休息和反省,而是把消遣变成消费,用来满足自己越来越多的需求。与其他领域一样,闲暇时间的质量和数量既取决于一个人平时的生活方式,也取决于对这段时间的经营和管理。过多的外界安排反而会使孩子们感到无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被占用或规划好了,在无聊的时候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儿童心理学家安古斯蒂亚斯·罗尔丹提醒说:“不只是无聊,现在孩子们的压力很大,父母们全都给他们安排妥当,认为如果不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没意思,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一直陪孩子玩不能解决问题。”

  “无聊”也有积极一面

  罗尔丹想要忠告那些被孩子们“我觉得无聊”之类的话所累的父母,“无聊”远非某种不可挽回的判决,它反而具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它能激起孩子的创造力,帮助孩子观察、反思、想像和创造。过去我们会发明一些用小石子玩的游戏,现在一切都被规划好了,创造的空间变得很小。此外,活动过多也会增加无聊感。无聊的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让孩子学会独处,获得更多的自主性,不过分依赖由大人安排好的固定作息和活动等外部事务。”

  当我们谈论“无聊”的时候,同样会提到迟钝、无端的不安、烦躁、单调、孤独、沉思等被心理学家界定为与娱乐消遣相对的感觉。但与其用大量鼓励的话和安排活动来挽回这些不利的情绪,不如侧重于从解决方法的质量入手。“许多办法都没有实际效果,无助于消除困扰孩子们的那些感觉。例如,看电视经常会束缚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使孩子们严重缺乏思维活动。长此以往,由于电视上的画面都是现成的,一旦离开那块小屏幕,寻找有意思的事情会变得更难。”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心理学家巴伦廷·马丁内斯-奥特罗这样分析道。据调查,西班牙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218分钟,放暑假后时间还会增加。

  如何打发闲暇时光

  无聊的孩子并没有某个标准样板,能让孩子感觉无聊的因素同样不是特定或具体的。“我没发现任何证据能表明某些个性或性别差异与无聊感有关,虽然活泼一些的孩子确实比安静的孩子更容易感到无聊。”教育心理学家赫苏斯·卡瓦尼亚斯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开始放长假时要进行“家庭组织”,制订每天的活动计划,包括温习功课以及其他更精彩的活动,如户外运动等,最好各种活动能多一些变化,但同时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