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有教育界人士这样阐述: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识,“人性”是指珍视自我、体恤他人、关心社会。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儿童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而死亡教育,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 有教育界人士这样阐述: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识,“人性”是指珍视自我、体恤他人、关心社会。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儿童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而死亡教育,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
面对死亡问题,从5岁到95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答,从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不同的视角看也有不同的答案。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难以获得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的人生感受一样,是非常个体化的。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孩子眼中的生命现象是这样的
孩子对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现象,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下面的情景就展现出他面对生命现象时的不同表现:
情景1:2岁3个月大的乒乒与父亲玩枪战游戏,只见双方拿出“手枪”瞄向对方,嘴巴同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只见乒乒倒下来,眼睛闭上,妈妈问乒乒:“你怎么了?” 乒乒笑眯眯地说:“我阵亡了!”接着,马上翻个身又站起来,展开另一次枪战。就这样,发出“啪、啪”声、倒下来、“我阵亡了”、站起来、再发出“啪、啪”声,这场“亲子枪击战”笑声不断。
在男孩心目中,玩战争游戏时“死亡”是一个必要环节,这种情况下,当然无需将“什么是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凸现出来,而破坏了游戏的兴致。
情景2:3岁的女儿在翻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突然问妈妈:“这上面怎么没有我?”妈妈随口笑道:“以前就告诉过你了,那时候还没有你呢!”女儿却把头摇得波浪鼓一样:“不对不对,妈妈,有我的,我很小很小,藏在衣服里面,你没看见!”
有时面对生命现象,孩子也有一种出于自我中心意识的对自我生命的认可和肯定:小女孩是那么急切地要妈妈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她肯定也是不相信自己会死亡的。这时,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肯定她的存在,让她相信她会一直被爱。
情景3:有个小男孩,平时喜欢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很调皮。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脏病过世,小男孩非常难过,认为一定是自己太顽皮,害死了爸爸。家人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这个小男孩面对父亲死亡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自责心理,这时最好立刻告诉孩子真相,找个跟孩子亲近的人,在孩子感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里亲密地陪伴他,让他知道自己仍旧被爱,往后也会持续被关怀,降低他的孤独感。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导致了亲人的死亡,没人能预防死亡。亲人要鼓励孩子用语言及肢体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问问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情景4:3岁半的丁丁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随后他便从“麻雀在干什么”开始连珠炮似地提问:“死了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死?”“它死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妈妈、爸爸会死吗?”“我会死吗?”
此时丁丁对“死亡”非常感兴趣,远远超过了他对此的恐惧。虽然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话题。但是,丁丁却全然不知,他兴奋地大喊:“我们再回到花园去吧!我想看看麻雀是不是还是死的。”
丁丁展现的是单纯的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热情,这时候配以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许是最适当的。
面对死亡问题,从5岁到95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答,从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不同的视角看也有不同的答案。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难以获得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的人生感受一样,是非常个体化的。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孩子眼中的生命现象是这样的
孩子对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现象,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下面的情景就展现出他面对生命现象时的不同表现:
情景1:2岁3个月大的乒乒与父亲玩枪战游戏,只见双方拿出“手枪”瞄向对方,嘴巴同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只见乒乒倒下来,眼睛闭上,妈妈问乒乒:“你怎么了?” 乒乒笑眯眯地说:“我阵亡了!”接着,马上翻个身又站起来,展开另一次枪战。就这样,发出“啪、啪”声、倒下来、“我阵亡了”、站起来、再发出“啪、啪”声,这场“亲子枪击战”笑声不断。
在男孩心目中,玩战争游戏时“死亡”是一个必要环节,这种情况下,当然无需将“什么是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凸现出来,而破坏了游戏的兴致。
情景2:3岁的女儿在翻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突然问妈妈:“这上面怎么没有我?”妈妈随口笑道:“以前就告诉过你了,那时候还没有你呢!”女儿却把头摇得波浪鼓一样:“不对不对,妈妈,有我的,我很小很小,藏在衣服里面,你没看见!”
有时面对生命现象,孩子也有一种出于自我中心意识的对自我生命的认可和肯定:小女孩是那么急切地要妈妈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她肯定也是不相信自己会死亡的。这时,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肯定她的存在,让她相信她会一直被爱。
情景3:有个小男孩,平时喜欢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很调皮。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脏病过世,小男孩非常难过,认为一定是自己太顽皮,害死了爸爸。家人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这个小男孩面对父亲死亡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自责心理,这时最好立刻告诉孩子真相,找个跟孩子亲近的人,在孩子感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里亲密地陪伴他,让他知道自己仍旧被爱,往后也会持续被关怀,降低他的孤独感。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导致了亲人的死亡,没人能预防死亡。亲人要鼓励孩子用语言及肢体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问问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情景4:3岁半的丁丁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随后他便从“麻雀在干什么”开始连珠炮似地提问:“死了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死?”“它死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妈妈、爸爸会死吗?”“我会死吗?”
此时丁丁对“死亡”非常感兴趣,远远超过了他对此的恐惧。虽然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话题。但是,丁丁却全然不知,他兴奋地大喊:“我们再回到花园去吧!我想看看麻雀是不是还是死的。”
丁丁展现的是单纯的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热情,这时候配以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许是最适当的。
相关文章
-
怀孕之后真的这也不能吃 那也不能吃吗在怀孕之后我们大家都知道,很多女性朋友们都是变得小心翼翼的,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感觉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吃的,吃了以后可能会影响
-
哺乳期发生乳腺炎如何治疗在哺乳期的时候,有些女性十分不注意自己的乳房卫生,特别在产后有不进行试戴乳罩的习惯,这样时间一长很容易招致局部卫生不洁,
-
孩子的可爱之处有哪些孩子的可爱之处有哪些呢?小宝贝们出生之后,我们的妈妈的每天都围着孩子转,整个人都特别的累,但是看着可爱的孩子,我们会感到
-
妈妈接生遇到男医生尴尬怎么办在生孩子的时候也是会遇到很多尴尬的事情,而既然想要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进行克服,尤其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就是男医
-
男人什么时候生育胎儿最好每个人都很想要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宝宝,但在要孩子的事情上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因此大家对男性要孩子的生育年龄更是要去做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