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新鲜事

别给孩子的思维划定框框

别给孩子的思维划定框框

周日闲来无事,领着孩子在大街上乱逛,突然有人往我手里塞了一张电影海报,扫一眼,哦,原来是一部儿童动画片。想想孩子还没怎么看过电影,让他见识一下也好,就牵着孩子的手信步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的名字叫做《别惹蚂蚁》,拍得确实不错,小蚂蚁的形象活泼可爱,画面鲜艳,对白简单,情节引人入胜。看过一遍之后,我和儿子都是意犹未尽,就对儿子说:“再看一遍怎么样?”儿子激动地大叫:“好妈妈,好妈妈!”于是我们仍坐在电影院的座位上,等待下一场开始(我们的电影院中间不清场,可以连续看)。

第二场的观众陆陆续续到了不少,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的。我们的身旁就有母子俩,看得出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在电影还没开始前,就已经在拿着海报对孩子教育了:“宝宝你要仔细看蚂蚁长了几条腿,蚂蚁的心脏在哪里?蚂蚁是怎么进行分工的?小蚂蚁为什么能够战胜敌人?”听了这些话,我心头不禁暗暗吃惊,难道孩子看个电影还非得有任务?忍不住向母亲看了一眼,谁知母亲更得意了,竟然对孩子说:“你要好好看,回答不出这些问题,以后就别想再来看电影了!”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沉了下来。

不时在报纸杂志或网上看到有人指责中国的教育制度,抱怨国内几十年来没出过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想想我们大人连孩子的想什么都给设定好了,孩子还会有什么创新性可言!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天马行空,看到蚂蚁,他想的或许不是蚂蚁有几条腿,而是蚂蚁会不会游泳?蚂蚁吃什么?怎么吃的?蚂蚁会和青蛙成为好朋友吗?。。。。。。正是从这种想像力,孩子踏上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想象力,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些会对一个人的创造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在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感觉这点做得都是不够的。在家庭,大部分就是重视特长教育,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忽视对孩子创造性的培养,有时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在秋天,孩子看到树落叶了,会问:“为什么树会落叶?”大人可能就会回答:“秋天,树就会落叶,自然现象。”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对孩子来说那却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未知领域。其实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是不是所有的树都落叶,孩子可能会接着问:“为什么有的树不落叶?”如果我们回答不了,可以鼓励孩子去查书或向老师询问,让孩子充分体验由发现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让孩子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主动思维、发散思维的习惯。

在学校,虽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核老师,评价学生仍是以分数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不易。最多也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课本知识、试题进行分析,理科的东西让学生多几种解题思路,文科的东西让学生多几个大同小异的答案。如果出现了太另类的答案,那十有89会不得分。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上课听老师讲,课下练习作业,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解题技能,而不是思维能力。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去想去做,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而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却得不到老师的欣赏,因为大部分老师还是喜欢乖孩子。有时我就想,为什么韩寒能够成功?因为他做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没有随波逐流。

孩子的未来关系着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身心舒展,充分发挥潜能,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创造出自己一片明媚的未来,创造出祖国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