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心理卫生的目标和内容是不同的。在幼儿时期,心理卫生的目标是要保证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注意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塑造儿童最初的个性,培育儿童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目标是针对身体健康的儿童而确立的,已经渗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可是,对身体有残疾并生活在正常儿童的教育环境中的孩子该如何进行教育呢?如何保证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心理和生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呢?自从遇到了范力——一名左手有残疾的孩子,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范力,男,四岁,是我班的一名残疾儿童。他一出生就没有左手,只有短短的一截前臂,属于先天性的肢体残疾。肢体残疾儿童的智力正常,因此,他们和正常儿童在身心需求方面并无差异,在教育上也应该和一般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他当成普通儿童一样进行教育,又要根据他的残疾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教育措施,以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求。
一、积极引导、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
刚开学时见到范力,他的断臂极大地激起了班上老师的母性和同情心。无论什么活动,老师都给予他与众不同的待遇:来到幼儿园,老师多抱一抱他;洗手后,老师帮他把毛巾挂上;吃饭时,老师把饭菜放在他的面前,有时还要喂喂饭;户外活动,老师也下意识地把他和其他小朋友区分开来,容易摔跤的活动少参加,运动量少些;对他的关怀和照顾无微不至。渐渐地,他做事不那么积极了,对于新事物,也不敢主动地去尝试;总是喜欢依赖老师,对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肯去做。
面对这种状况,班上老师及时调整措施,用普通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标准去要求他,不再对他个别照顾。别人能做的事情,例如: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鞋袜等,我们要求范力努力去做。首先,我们利用一些故事,让他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并知道别人能做的事,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也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其次,我们教给他一些正确的方法,使他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袜子。一般3、4岁的孩子穿袜子,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手有残疾的范力来说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自己先尝试用一只手来穿袜子。对于用惯双手的成人来说,真的很不习惯。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再手把手地教范力穿袜子。多少次,我们蹲在范力身旁,忍受着难闻的异味,不厌其烦地指导他学习穿袜子。其他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都劝我们:“他的手都残废了,你们就帮他穿算了。”是啊,帮他做事既省事又方便,我们这么费心费力教他自己做事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让范力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幼儿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还要帮助他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要他残而不废,为他以后的自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范力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会自己喝水、吃饭、洗手、洗脸,自理能力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