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典型特点
学龄前期一般为儿童3至7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从日常行为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行为习惯。也是这个时候,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达到一个高峰,此时需要正确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领。这就需要了解学龄前儿童典型的心理特点。
学龄前期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在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发展,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也已有能力给父母拿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如能湛江吃饭,自己蹲盆撒尿等)。为此,成人和社会也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进寄宿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我服务性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还要在老师指导下充当卫生值日员等。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观察到:当小孩参加了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后,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和成人对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他们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湖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我们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学龄前期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学龄前是孩子进入学校新的社会群体前的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准备,使孩子在进入新环境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并发展。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多多引导,认真履行好人生第一位老师的职责。
-
儿童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心理素质的正常情况,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儿童因为很多原因而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那么儿童
-
盘点对孩子有致命伤害的五种伤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们的陪伴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忌不要对孩子实施冷
-
孩子犯错 家长应该怎样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当孩子犯错之后,有的父母会对孩子指责有加,有的父母则是对孩子温柔相待。可以说,父母
-
宝宝有哪些饮食禁忌事项大家平时需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营养问题,平时大家需要注意合理的进行保健,尤其是自幼儿,更
-
孩子自卑怎么办?试试这几招吧!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会有比较,在这些比较之下,有的人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孩子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