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青春期叛逆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高中生青春期叛逆的思考及对策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知识变化日新月异,学校作为一方教书育人的场所,已不是围墙内的一方净土了,更多的时候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期望,同时也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而学校内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和世界观正在逐渐建立,同时又无法正确识别是非,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做出一些与常理相违背的事,于是乎,“叛逆”一词便谓之其身。做为一名教师,面对着“叛逆”的学生,一方面要正确面对现实,给予理解和宽容,另一方面要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照顾,使其健康成长。

高中生正处于思维的建立时期,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控。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于是:对家长的唠叨感到心烦意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破裂”,出现了“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子女回避家长等等;个别学生还“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师“顶牛”、“对着干”。

班里有个学生,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松懈,静悄悄的自习课上,学生们正在做练习,就看见一位同学,插着MP3,一边听着歌曲,一边居然在嗑着瓜子,全然不顾边上其他同学的感受。还有一次,自习课上,他在偷偷看小说,厚厚一本,我从教室后门走进去,一直走到他背后,站了好几分钟,他没发觉,我伸手把他书收了,这时他才发觉事情的严重性了。我一句话没讲,走出教室,他跟着跑过来了,主动找我来承认错误,我不失时机的对他加以教育,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我承认看小说不是件坏事,其次就对他这本事的内容进行评论(现在的高中生很喜欢看一些反映高中生生活的书,这些书质量不高),鼓励他看一些名著来增进自己的文学水平,最后再指出,这个时候看小说的不适宜性,学习紧张,作业量大,得先完成自己的学习后,有余力再看。他默默的在那听着,最后他请求能不能不告诉他班主任,同时把书还他,他以后不看了。我说:行啊,不过既然你做错了事情了,那得通过你的表现来偿还啊。我给他定了个学习目标,相约完成后,书还他,同时这件事情就算解决了。但是他很调皮,所以经常挨老师的当堂批评,经常被整的灰头土脸,但是他每次又犯老毛病。于是我一次自习课上,喊他到办公室谈心,问他为什么老是要这么做。他说一开始是没注意,所以讲话,发出很大动静,后来是老被骂的没感觉了,而且这么做,似乎也能吸引同学的目光,所以他一直这么做了。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触动很深,他说:老师,能不能经常表扬表扬我啊,我会感觉有光彩的,以后也不讲话了。于是我每次要发火时,换一种态度,给予旁敲侧击,一发现他的优点,就马上表扬,后来他真的不怎么在课上随便讲话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有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在心情舒畅时,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幽默机智,各种能力都增强;反之,如果情绪低沉、沮丧、忧郁,那就会思维迟钝、记忆衰退、语言呆板,各种能力下降。教师应及时控制自己与学生的情绪,才能获得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钥匙。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

青春期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生的身体与工作基础要靠青春期打下,青春是多么的美好,一切都像一张白纸,等待他们去描绘人生的蓝图。而如果此时没有很好的把握好方向,走了一些弯路,将来的一切可能很难弥补。所以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能给予很好的引导,相信,学生的成长成本可以大大缩小,我们不需要悔恨,需要的是及时的制止和引导,使高中生们度过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