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早恋怎么办

青春期早恋怎么办

进入青春期,个体将进入一个叫做“性别角色分化”的心理成长过程,这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自然规律。而青春期的“起点”就在12岁左右,大概在18岁左右结束,19岁——24岁被称之为青春期与成人期的“过渡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一些孩子可能在小学五、六年级就进入了青春期,而另一些孩子可能会稍晚一些,在初二或者更晚的年龄开始青春期的历程。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开始出现一系列不同于儿童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譬如,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男孩子会关注自己的身高、喉结、性器官的发育,女孩子高度关注身材、胸部与其他性征的发育,男女孩子都会频繁地“照镜子”,对自己的衣着打扮和形象气质十分敏感在意。 在情感发育方面,受性激素的推动,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异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被称之为“青春萌动感”,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过这种情感,但我们却难以准确描述这个体验。男女同学见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时会有触电的感觉,脸红、心跳加快等等,这说明,孩子开始了青春期恋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并非所有的青春期恋爱都被称之为“早恋”。甚至不少心理专家、社会学家和教育专家反对使用“早恋”这个词,这反映出对于青春期恋爱现象的不同的评判标准与价值取向。也有一些临床心理学家认为,12至15岁的孩子,他们的恋爱仅仅是找找感觉,练习练习谈恋爱,而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所以,应该叫做“早练”而不能等同于成人恋爱。所以,“早恋”一词仅仅适用于15岁之前的青春期恋爱,超过15岁而出现的中学生恋爱现象,只能叫做“青春期恋爱”而不能界定为“早恋”。也就是说,一个16岁的孩子如果恋爱,其实并不算早。 但不管怎么说,孩子出现“早恋”现象,多数父母还是有些紧张或焦虑,主要是担心恋爱影响孩子的学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担忧。因为孩子在青春期面临严峻的中考、高考升学的现实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和异性的交往,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孩子缺乏处理情感问题的理性态度和经验,早恋的孩子容易陷入情感困惑,从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那么,发现孩子早恋,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必过分焦虑,更不必把早恋看成是“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对异性产生兴趣是普遍的、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他们在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关于“性别角色”的自我意识,甚至因为“有异性喜欢、暗恋”而变得自信。而且,早恋一般不会导致一个必然的恋爱结果,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对异性有明显的“性动机”,他们的情感单纯,而且“对象”也不容易固定,容易被新的异性所“置换”,恋爱关系寿命很短。

父母们请记住:早恋只是“练习练习谈恋爱”而不能等同于真正的恋爱。至于发生在男女同学之间的一般意义上的相互好感,就更不能被说成是“早恋”了,和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往往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早恋就采取“换座位”、“换班”或“转学”的办法来结束男女孩子之间的接触,这是极端盲目和错误的。因为孩子喜欢的“那个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内心需要找到一种“恋爱”的感觉。即使你给他(她)换了一个环境,早恋的孩子还得继续早恋,而且会越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