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教育 > 学龄期

家长的尊重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家长的尊重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对于一个*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进化,一直讲究“三纲五常”,讲什么父为子纲。不管父母说什么都要言听计从不能抵触。所以到现在,有些父母仍然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对孩子颐指气使,不管对与错就会大加贬斥,不能给孩子起码的尊重,以至于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造成代沟。

“研究证明,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门才会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才会保护别人的自 尊,平等对待别人。一个人从小在家里受到平等、尊重的对待,以后才会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在资源紧缺时恪守公平原则,并且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由于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对待下一代的现象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爱孩子”、“爱学生”,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学生”仍然被多数人忽视。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婴儿受到批评时的委屈和反抗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孩子进入小学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发展,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严重阻碍他们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孩子通常会以违抗、敌意方式对待周围人和社会要求,他的 自控力尤其是自觉的自控(内控)自然不会得到良好发展。”

我们说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 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

尊重孩子并不是没有底线,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对尊重与纪律性的关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句话,‘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要让孩子知道尊重的底线是什么。在尊重的基础上还要让他们知道有些纪律是必须要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