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教育 > 学龄期

“成人“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而非“成才”

“成人“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而非“成才”

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那何为人才?有很多人步入社会以后,拥有渊博的知识,优厚的待遇,但是带人冷漠,遗弃亲生的父母,不尽赡养的义务,这也算高素质的人才吗,他对社会做出再大的贡献又有何意义。

家长忽视情绪情感,孩子心理易消极

家长的教育关注点能直接反映其教育态度和期望。调查发现,家长在小学阶段最关心孩子的方面从高到底排名,“健康安全”排名第一,“日常学习”排名第三,“情绪情感”排名最后。

对年纪小一点的孩子而言,家长关注孩子的安全非常有必要。《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告诉记者:“孩子在认知等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家长必须关注他们的安全,还有学习成绩这方面,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发展、生活幸福,这是家长美好的期望。”

但是如果家长忽视对孩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性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会对孩子心理会形成消极影响。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家庭教育专家李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忽视孩子‘成人’的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会让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不理解,甚至逐步发展到怨恨心理。”

李老师表示,对于孩子来说,重学习成绩、轻视全面发展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缺乏理想和责任、适应能力差,理想破灭后有失落感和焦虑感等;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不能形成健全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差等,严重破坏亲子关系的和谐与有效沟通。

分数只反映孩子学习情况一部分

调查显示,在家长的自我评价中,子女成绩优秀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为34.91%,子女成绩较差的家长仅为5.12%;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较差的家长中,子女成绩好的家长比例仅为2.96%,子女成绩差的家长则高达33.69%。这种以“学习”为标尺的评价方式,成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对自身评价的重要标尺。

“按照这些家长的观念,孩子考上了大学就说明家庭教育成功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心表示:“不是这样的。现在出现了许多高学历的啃老族,他们没有独立适应各种环境的经历,没有独立与其他人打过交道,遇到困难挫折也没有独立克服过。说明家庭教育非常不到位。”

赵忠心指出,学习情况不单纯等于分数,分数只能反映孩子学习情况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与将来的社会成就不一定成正比。孩子的学习能力才是家长应该重视和培养的。”

某研究专家在调查也发现,学前班不仅不能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早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而且也不能对其小学阶段的学业产生积极作用。择校并不能让成绩优秀或良好的小学生比例因此升高,并不能给家长带来期待中的效果。额外作业时间与小学生学业水平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作业时间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培养人才的前提首先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从娃娃抓起,教会他们感恩,教会他们担当,教会他们自强。教会他们尊重。因此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至关重要的,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