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教育 > 学龄期

挑战 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挑战 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借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别绊倒了”、“小心别摔跤”、“你这样会撞到,很痛。”父母总是先预期那个最严重的后果会发生,这反而让孩 子不确定,结果真的摔了一跤。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请父母克制自己的忧虑,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 方法,只在孩子的行为太过冒险时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但一定要把决定权留给他,这会让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这个变动的世界。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 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宣称“今天我煮饭了。”在父母等待、充满焦急情绪的五分钟里,孩子可能会经历两段轨道连接不起来的挫折,以及终于完成的 那份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创造了一些事物,在过程中发挥了一些影响,尤其是那种刚开始看起来很不容易的事物。他必须先考虑,“我要 采取的那种方式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方式需要他自己通过尝试去寻找,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拥有一种很好的 感觉:“我参与了好多事,我还想再去体验新的事物,而别人也会把我当作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样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所 谓挑战并非意味着父母强加给孩子新的挑战,揠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郝斯娜柏劝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个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并注意孩子的反 应。“只因为你怀疑你的四岁孩子还不会画画,便每天硬塞给他一张纸和一支彩色笔,这是没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孩子喜欢讲故 事或堆积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大人只需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 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很快乐地成长。带着这份自信,请家长重回 到沙坑的情景中,重点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的改变,并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应对。也许德 国的教养哲学、风格、方法与我国存在着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但无疑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中国父母提供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反省。

你大概很熟悉这样的情景:一个拥挤的游乐场里,女儿正准备从滑梯上溜下来,却被另外两个孩子挤开,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孩子一转身, 小铲子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眼带愤怒、责难,却开始向你求救。你即使再讲求谦让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孩子能据理力争。“为什么我的女儿那么没自信,连 对矮她半头的小孩都没辙?”“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畏缩,不敢理直气壮地把玩具要回来?”你由此会担心,孩子三岁时眼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到30岁时会不 会把大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

孩子真的需要这种强悍地把别人推开、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获吗?这就是所谓“自 信”?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顾推开别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许能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事业、一辆奔驰车以及足够用到下辈子的存款,但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 等于自信。这样的人爱吹嘘,常表现出掌控大局的气势,实际上却经常不满足,有错时总是怪罪别人。

专家说,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他坚持自我,能在重要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他讨人喜欢,很少陷入恐惧,不诉诸暴力,不易上瘾;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 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当然,父母不可能、也没必要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恪守这些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三大原 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