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保健 > 幼儿

秋天祛火小妙招

秋天祛火小妙招

秋季天气凉爽,食欲渐好,宝宝却又出现了新麻烦,经常出现口燥咽干、嘴唇干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热;重者头痛少汗、咳嗽无痰、流鼻血等。很多人说这是上火了。上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上火”,似乎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民间俗语,它既不是某种病的名字,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医学术语,而是一个很泛泛的统称。中医认为,在*内有 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但超过正常范 围就是邪火了,就会表现出病症,统称“上火”。 中医认为上火就是*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导致“上火”。

上火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的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是阴正常但阳过多,这样就表现为实火,它一般症状较重,来势较猛,而虚火是指阳正常而阴偏少,这样所表现出的症状轻,但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

根据部位,上火又可分上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做“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做“中焦 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做“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

“上火”是中医的说法,但在西医,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从西医来看,上火的种种表现往往是局部感染。比如口唇周围,咽部等的感染,还有牙龈红肿、出血等,这些都是炎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