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安全 > 学龄期

孩子“上了发条”如何办呢?

孩子“上了发条”如何办呢?

很多孩子,在上学期间总是像“玩具上了发条”一样,频繁的多动,这究竟是不是病呢?专家说这很可能是小儿多动症,下面让专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新学期开始一个多月了,很多刚入学孩子的家长,突然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教室里就像“玩具上了发条”一样,总也坐不住。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极易和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导致同学反感,要求其退学。你知道吗?这可能是一种病--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据报道,目前我国多动症患儿就诊率只有1%,因此对多动症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家长不了解什么是多动症,动辄责备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结果延误了治疗;而有些家长不了解多动症的表现,误认为活泼好动的孩子患了多动症,给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现状严重:只有1%得到诊疗

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3%~5%,这意味着中国有近2000万儿童患有多动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申昆玲教授表示,由于对儿童多动症的社会认知度低、专职医师的匮乏和治疗不规范,我国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就诊率不足1%,预后情况也并不理想,其中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人甚至终身。有数据表明,如果儿童多动症没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治,到成年期75%的患者至少有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中的一种,33%患者有两种以上共患病。

提醒一:多动不一定是多动症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朱君说,很多患了多动症的孩子就像“玩具上了发条”一样,不停地动,小动作特别多。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动症患儿的动作过多,是由于病症的原因,通常远远超出了其年龄发育水平,可以说是“活动过度”,而且患儿很难自我控制。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正常儿童也会有顽皮、吵闹、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但是正常儿童的多动,通常有明显的目的性,动作常有始有终,能够自我约束控制。在家长或老师的制止下,可以立即停止相关动作。而多动症患儿往往对这种要求置若罔闻,如在课堂上随意下位活动,不听从老师劝导。

提醒二:勿把身体疾病当成多动症

彬彬(化名)经常搓鼻子、挤眉弄眼,家长以为他得了多动症。但是,医生发现按压他的鼻子时,有疼痛反应。在彬彬揉鼻子时,医生突然让他停下,他也能听从指令。经检查,彬彬被确诊为鼻窦炎。

孩子得了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感觉不舒服,常常表现得很好动,搓鼻子、挤眉弄眼、做鬼脸等。此外其他的器质性疾病如眼结膜炎引起眼部不适而频频眨眼,咽炎引起咽部不适而咳痰等。儿童由于大脑兴奋性较高,有些习惯很容易固定,因此即使炎症已愈,也可能仍有上述动作;还有少数是模仿他人的动作而导致的。

因此提醒家长,如孩子有多动症症状,应及早做检查,让专业人士进行确诊,切勿给孩子误戴多动症的帽子,以免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延误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即使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也不用慌张,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治疗越早,孩子恢复得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