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足徐动症——四肢僵硬的“始作俑者”

手足徐动症——四肢僵硬的“始作俑者”

谭戈主任医师

内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一年前出现阵发性四肢僵硬、面部扭曲变形的症状,尤其在静坐或站立后,突然行动时症状较明显,数秒后症状消失。为了明确诊断,前来就诊。患者完善检查后,我诊断为手足徐动症。我给患者使用苯妥英钠片、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患者服药一周,症状未复发。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38岁

【疾病类型】手足徐动症

【就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19/3/5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苯妥英钠片、丙戊酸钠缓释片)

【治疗周期】服药1周,定期复查

【治疗效果】四肢僵硬、面部扭曲变形等症状没有发作


一、初次面诊
患者来就诊时,我看不出他的异常症状。患者坐下后,开始讲述自己的情况,与患者交谈,我得知患者一年前出现阵发性四肢僵硬、面部扭曲变形的症状,由静坐或站立开始行走时,突然出现双下肢僵硬,右上肢外展、内旋,左上肢伸直,伴面部扭曲变形,双眼向右侧凝视,自觉四肢及面部肌肉有发紧感,数秒后症状消失。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患者对发作过程可完全追述,发作频率不定,发作间歇期能从事正常工作。目前为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前来就诊。
我对患者进行查体,发作间歇期未发现异常体征。患者完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亦无异常。腰椎穿刺注入造影剂,延迟扫描结果显示,患者脊髓内均有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密度影像,提示有脊髓空洞表现。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我诊断为手足徐动症。

二、治疗经过
我向患者解释病情,手足徐动症多在儿童期及青春期发病,像他这样在中年发病是比较少见的,患者忙问我该如何治疗。我告诉他,本病一般不能治愈,目前多数治疗方法是利用药物减轻症状,目的是减少不自主运动,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了解后也非常无奈,但是还是同意进行药物治疗。我给患者开具了苯妥英钠片,这种药物可以增加细胞钠离子外流,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可以改善患者阵发性四肢僵硬的症状。另外,我也让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达到抗惊厥的效果,避免出现手足抽搐的症状。
三、治疗效果
患者服药一周后前来复查,患者交代,服药后,四肢僵硬、面部扭曲变形、不能行走等症状没有发作过,感觉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比较好。我让患者再次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药浓度测定也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没有出现不良药物反应。患者3个月后再次复查,进行相应脊髓节段的检查,发现脊髓内的高密度影像较前缩小,其他无异常发现。
四、注意事项
看到患者病情好转,我也非常高兴,但是手足徐动症易复发,我嘱咐患者要注意以下事项:
1.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悲观、恐惧的心理。患者可以主动想办法避免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从情景中体验积极的感受,如幸福感、愉悦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
2.手足徐动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如果有孩子,最好带孩子去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熬夜,是抗击手足徐动症的基础。
五、个人感悟
手足徐动症有明显家族遗传史,症状发作持续3秒左右,通常由突然运动引起,发作时下肢首先受累,迅速波及上肢。患者是在症状的间歇期前来就诊的,所以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诊断难度。在此建议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另外中风、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等均可继发本病,因此预防格外重要,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